天山雪莲
老潘的故事
闫新桂专业号 | 2020-7-21

 

老潘的故事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2020年6月2日,在西部天山的深处,新源林区南山施业区26林班一处高高的山梁子上坐在一个人。他的目光越过连绵延起伏的翠绿山峦和苍苍茫茫的林海,久久凝视着远处被白雪覆盖的山峰,若有所思。身边放着一个保温壶和他的午饭---两个馒头、两个煮鸡蛋、一包榨菜。这个人就是潘寿山,他就要退休了。40多年时光悄然逝去,了无痕迹。这是他最后一次带森林抚育的队伍上山。此时,往事像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,渐渐地浮现在他眼前。

1960年出生的老潘,和他所在的单位同龄。18岁参加工作后,老潘就和这个国有林场紧紧联系在一起。曾几何时,有一群人与森林为伍,以大山为伴,常年从事森工生产,小山似堆积的木材沿着崎岖坎坷的倒短道路被源源不断运下山,销售到全疆各地,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。另一群人在大山深处的苗圃地育苗、移植、定植,精心呵护着每一株云杉幼苗,幼苗长成后又一捆捆扛在肩上徒步爬到山上去完成迹地更新。老潘就是这群人中的一个,当时担任新源林场生产科科长,那年冬季采伐作业时的一场雪崩,还有南山工队的那场大洪水,至今回想起来都让老潘心惊肉跳,而女子采伐班的笑声则犹在耳畔。

更让老潘难以忘怀的是,曾经和他一起工作的这些同事,后来好多都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,默默离开了。有些人离开单位后老潘就再也没有见过。那是国家林业产业政策调整后,新源林区被划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试点,企业产生大量富裕劳动力,有人选择了自谋出路。留下的人担负起森林管护任务。那时候,老潘担任天保工程科科长,为了把管护责任落实到了山头、地块、人头,他的足迹可是踏遍了新源林区的每一道山梁子,每一条沟堂子,有天晚上住在乌拉斯台管护所,他是戴着棉帽子睡的,眼见着点燃的蜡烛被风吹灭了。多数管护所站无法通电,有的管护点用的是塑料布搭起的临时窝棚,勉强能住人的管护用房大多透风漏雨。

想到这里,坐在山梁子上的老潘深深地叹了一口气。虽已时值6月,大山深处的一阵风吹过还是让老潘感到了丝丝寒意。他喝了一口热水,心想,现在大家都有保温壶,真是太好了! 

再后来啊,这一群人彻底放下锯子,开始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和生态公益林建设。森林抚育项目让腰包鼓起来了,棚户区改造让住房好起来了,管护用房、管护方式和手段都发生了质的飞跃。老潘和同事们经历了天保一期十年,天保二期十年,新源林业人用汗水浇灌出这郁郁葱葱的天然林保护成果,国有林场改革也拉开了帷幕。老潘至今还记得2016年3月21日那天,风和日丽、春光明媚。机关院子里隆重举行了“中共伊犁州新源国有林管理局委员会”、“伊犁州新源国有林管理局”挂牌仪式。国有林场改革在风风雨雨中前行,每一次风雨都是一个故事。作为故事的亲历者、参与者,老潘最懂得新源林业人是怎样在风雨中攻坚克难,历时5年,较全面、彻底地完成了体制改革,获得了“全国十佳林场”称号。他能真实感受到“改革路上不落一人”的情怀,能看见“见缝插绿”特写镜头里的自己。

    前前后后这么一串,已经走到了职业生涯的尽头。老潘心中不禁涌起一番感慨。他一个人默默地吃着午饭,时不时用目光留恋地抚摸着他视线所及的每一片林子。在过去40多年中的某一天,也曾在这里吃过饭吧!他想,一定要顺顺利利完成这最后一次工作任务,把队伍安安全全地带回去!

      老潘吃完饭从山梁子上下来,走进了林子里,他的身影消失在西部天山腹地这幅壮美的画面中。。。。

 

_MG_3073


IMG_2214-1

IMG_6766-1

潘寿山 524

照片 113

 

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
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-file技术构建